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

正向心理學入門





正向心理學在最近十幾年備受關注,在心理學的學術研究範疇上,正向心理學其實不算是新的東西,只是十六年前(1998年)Seligman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那年,積極推動「正向心理學」(positive psychology)的發展。他聯同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發展一套以驗證為基礎的「正向心理學」的系統,並進行持續及廣泛的科學研究。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,重點分析和研究個人長處、建立正面情緒和品格,並強調「有意義的人生」。 


這次和大家分享正向心理學的學術理論,讓大家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的品格、優點、美德、能力、情緒,可廣泛應用在人生不同的範疇,如:個人成長、健康、工作、愛情、家庭、朋友、教養子女等等。


 
「正向心理學」的目標是締造:
 
愉快人生(Pleasant Life): 可以成功維持過去、現在和將來的正面情緒
美好人生(Good Life): 善用和發揮自己的美德和優點、尋求豐盛的滿足感
有意義人生(Meaningful Life): 發揮自己所長、超越自己、為理想而努力
 
 
「正向心理學」與傳統心理學有甚麽分別?
 
      「正向心理學」- 著重全人發展,提倡在正面和負面間取得平衡,幫助個人發掘並善用自己的潛能、優點、儲蓄正面的心理能量
      「傳統心理學」–以治療為宗旨,矯正或修補或減輕已存在的問題
 
正向心理學所闡揚的觀點
      人們掌握與實行獲致正向情緒的方法後,就能得到愉快的生活
      當人們可以成功地應用/發揮個人優點在生活各層面時,可以獲得真實的快樂,達至有意義人生的境界 (Seligman, 2002)

 
Martin Seligman (2002) 指出每人都有自己的優點(strengths)和美德(virtues),如果將個人的優點,運用在生活的不同範疇上,便可獲得充實的生活。同樣的,Deroo (2006) 認爲每人都有大大小小的優點,我們可能忽略,如果你願意重塑自己、認識你自己,你會更自信、更成功、更快樂、心境更平靜。
 
甚麼是我們的美德和優點?
Seligman (2002) 歸納整理跨文化共通的美德,包括 6 種美德 (Virtues) :智慧與知識 (wisdom & knowledge)、勇氣 (courage)、人道與愛 (love & humanity)、公義 (justice)、修養 (temperance)及心靈的超越 (spirituality & transcendence);以及24 種相關優點/長處 (Strengths)以上的優點有以下特點:
 
- 長處是個人心理層面長久存在的特質
- 長處本身就有回報的價值

 
Seligman (2002) 歸納整理跨文化共通的美德,包括 6 種美德 :智慧與知識 (wisdom & knowledge)、勇氣 (courage)、人道與愛 (love & humanity)、公義 (justice)、修養 (temperance)及心靈的超越 (spirituality & transcendence);以及24 種相關優點
6 種美德及 24 種相關優點:
 
(A) 智慧與知識
1)好奇心/對世界的興趣
2)好學 
3)開放胸襟/判斷力/判斷思考
4)創意/實用智慧/街頭智慧
5)社交智慧、個人、情緒智商
6) 觀點
 
(B) 勇氣
7) 勇敢/英武
8) //勤勉
9) 誠信
 
(C) 人道與愛
10) 仁慈慷慨
11) 愛與被愛
 
(D) 公義
12) 公民意識/責任/團隊精神
13) 公平公正
14) 領導能
 
(E) 修養
15) 自制能力
16) 小心審慎
17) 謙卑平實
 
(F) 靈性及超越
18) 欣賞美與卓越
19) 感恩
20) 希望//對未充滿希望
21) 靈性與信仰
22) 寬恕憐憫
23) 幽默
24) 熱誠/熱情/熱中/興奮
 
請不要客氣,認真看看自己擁有多少以上的美德與優點,多欣賞自己!
 
參考文獻
      Seligman, M. (2002). Authentic happiness: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ment. New York: Free Press.
      Seligman, M., Rashid, T., & Parks, A.C. (2006). Positive psychotherapy. American Psychologist, 61, 774-788.

 

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

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?



 

 

上一次與大家分享了「港童」特徵包括 「三低」 :低情緒智商(Emotional Quotient)、低自理能力 (Self-Care Competence)及低逆境商數(Adversity Quotient),他們大都缺乏獨立性,缺乏同理心,不懂與人相處。也分析了同理心與「三低」的關係,如果你不想你的子女成爲「港童」,培養子女同理心的重要性!


(一)家長以身作則

孩子在成長到六個月後,這種直覺的同理反應,會逐漸變成有意識的感受。自此「同理心」開始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與家庭教養而建立。父母扮演重要的角色,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互動,潛移默化,幫助孩子去了解與關懷他們周遭的人、事、物。有強烈同理心的孩子會理解自己的感情和情緒,同時亦理解別人的感受。懂得幫助、安慰他人或與他人分享玩具、物品,學習與別人融洽相處。

(二)角色扮演
 
角色扮演是孩子體驗他人感受的最好方式。例如:孩子有機會當媽媽或爸爸,當醫生或病人,讓他體會與學習做父母的樂趣與難處、當醫生應有的知識與責任、病倒時的痛楚與軟弱。我特別鼓勵家長帶孩子看話劇,或讓孩子參加戲劇課程。

(A)   幫助孩子渲洩情感、表達情緒

孩子與成人一樣,需要渲洩心內一些不快的情緒。透過角色扮演,孩子們可以將角色心中的感受盡情發洩,使情緒得到平衡,同時也學會尊重別人的情緒。

(B)   提高社交技巧

當孩子跟其同伴一起遊戲或排練時,便要學習與別人融洽相處。他/她會學到遵守規則、學習包容、與人溝通、與人合作時的社交技巧。這些經驗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,幫助孩子慢慢學習建立人際網絡的基礎。

大多數孩子一直要到八至十四歲左右,才能建立真正的同理心。不妨讓孩子假想兄弟姊妹或其他玩伴遇到某些情況,並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感受,當孩子說出自己感受的時候,作爲家長是否認同,也不要馬上批評他的想法,首先接受他的表達與感受,在適當的機會才說出你的看法。

(三)讓孩子成為小幫手

當你給孩子一些任務,他會很樂意當小幫手。

例如讓孩子幫睡在沙發上的爸爸蓋被子,你可以先提醒他說:「你看,爸爸在沙發上睡著了!他會覺得冷喔!請你幫忙拿小棉被幫爸爸蓋。」在你的話語中,孩子會發現沒有棉被蓋的爸爸會冷,從中觀察到爸爸的需要。

(四)閲讀與講故事

閲讀或說故事或聽故事,幫助孩子理解其他人的背景與遭遇,促進人與人或不同群體之間的同理心。

(五)給孩子一個愛與關懷的成長環境

讓子女在一個有愛與關懷的家成長,子女自然會產生信賴與安全感,他/她漸漸地也學會注意及體會他人的需求。父母給予子女愛與情感上的支援比物質重要,千萬別讓物質替代了愛與關懷!

參考文獻:

Goleman, D.(1995). Emotional intelligence. New YorkBantam

Hoffman, M.L. (2000).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: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. 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
Seligman, M. E. P. (2002). Authentic happiness: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. New York: Free Press.

StaubE. (1978).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and morality:  Vol.1, Social and personal influences. New York: Academic Press.


Stoltz, Paul G. (1997). Adversity Quotient- 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.

New York: John Wiley& Sons, Inc.

 


 







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 

 




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

不想你的子女成爲「港童」?


 


去年為中英劇團Begin with SMILE主講了其中一個工作坊,名為 「培育孩子的同理心」現在與大家分享。

在香港的經濟環境下,要養一個孩子不難,教好一個孩子才不容易。香港近年出生率下降,計劃不生孩子的夫妻多的是,即使願意生也只是一個起兩個止,令很多小孩成為父母眼中的寵兒,很多父母對子女過分的關愛與保護,產生了所謂「港童」,公主病/王子病的負面標簽。公主病/王子病特徵包括 「三低」 :低情緒智商(Emotional Quotient)、低自理能力 (Self-Care Competence)及低逆境商數(Adversity Quotient),他們大都缺乏獨立性,缺乏同理心,不懂與人相處。

不想你的孩子是三低?要培養子女同理心!爲何要培養同理心?

何謂「同理心」?

「同理心」是指一種「設身處地」、「感同身受」體會他人情緒或境況的能力,繼而給予對方關懷、安慰或幫助。

例如:當你看到有人跌倒時,你會覺得他可能會受傷,繼而會想到他需要幫忙。

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Hoffman 2000)研究發現,剛出生的嬰兒都會先天擁有「同理反應」。這種天生直覺的「同理反應」是與生俱來的, 但是短暫的。

例如:嬰兒因為聽到其他嬰兒哭泣的聲音,也會跟著哭。

研究顯示,同理心是關懷的源頭,並能孕育社群生活(Hoffman, 2000)。同理心在各個領域中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不管是銷售、管理、婚姻、戀愛、育兒和政治活動;所以,擁有同理心的人往往在個人發展,學業表現,人際關係和事業上都較爲成功。相反,缺乏同理心的人會顯得較爲冷漠無情,甚至會「幸災樂禍」。更容易出現不良的行為,如濫藥,欺凌,侵略或暴力等行為。

「三低」與 同理心

情緒智商(Emotional Quotient

根據Daniel Goleman (1995) 的理論,EQ 是決定個人成功、快樂與否的關鍵。EQ是可以從小加以培養。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(情緒智商)包括以下五方面: 

1. 察覺自己的情緒 (Self-awareness) 

2. 有效處理情緒 (Managing emotions)

3. 自我激勵 (Self-Motivation)

4. 同理心 (Empathy) 

5. 人際關係的能力 (Social skills) 

自理能力(Self-Care Competence)

 「自理能力」有助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,孩子的發展順序是先懂得自我照顧之技巧,進而懂得照顧他人之技巧,有利促進個人之社會發展。Staub 指出,培養幼兒的助人行為包括兩個重要元素:助人時所需的知識及技巧及同理心。

逆境商數(Adversity Quotient

AQ (Adversity Quotient) 是人們應付逆境的能力。Paul Stoltz 1997),研究指出,一個人AQ愈高,愈能以彈性面對逆境,處事積極樂觀,接受困難的挑戰,發揮創意,並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。相反,AQ低的人,遇到逆境容易感到沮喪、迷失,處處抱怨、逃避、缺乏同理心、缺乏創意、自暴自棄。看到不少青少年自殺的新聞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應付逆境的能力。這兩天看新聞有調查發現,逾2成家長指子女每周發脾氣兩次,主因是「要求物質但被拒絕」;有初小學生覺得自己平板電腦不及別人而將之擲於地上。

Seligman2009)指出,在日常生活裏發掘並善用自己的潛能、優點、儲蓄正面的心理能量,學習在正面和負面間取得平衡,抱著正向的思考與正向情緒面對逆境。我們的思考影響心態,心態影響態度,態度影響行爲。

 
下次與大家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!